作者: JZ

  • “每月卸载”实验

    “每月卸载”实验画布信息图(AI 增强版)

    “每月卸载”实验

    一种通过“战略性减法”实现自我认知的强大工具

    六步开启你的认知拆解之旅

    1

    实验目标 🎯

    清晰定义本月你选择暂停、卸载或移除的那个习惯、工具或信念。

    2

    核心假设 🔬

    写下你对这个目标的固有看法。你以为会发生什么?诚实地面对你的预测与好奇。

    3

    周期与规则 🗓️

    设定明确的实验时长(如30天)和必须遵守的简单规则,确保实验的可执行性。

    4

    挑战与预案 🚧

    预判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,并提前设计好应对策略,提高实验成功率。

    5

    观察与记录 📓

    像科学家一样,通过日记、打分等方式,持续追踪关键指标,收集真实数据。

    6

    复盘与洞察 💡

    实验结束后,对比数据与初始假设,总结你最意外的发现,并决定下一步行动。

    ✨ AI 实验助手

    让 Gemini 成为你的认知教练,助你更好地设计、执行和复盘实验。

    1. 寻找实验灵感

    描述你当前的困扰或成长目标,AI 将为你推荐几个值得尝试的“卸载”实验。

    2. 分析实验挑战

    输入你选定的实验目标,AI 会帮你分析潜在的挑战,并提供应对策略。

    3. 从日志中提取洞察

    粘贴你的实验日志,AI 将像一位反思教练,帮你总结深层模式和个人洞见。

    实验的心理学效应

    实验带来的主要收获

    通过“卸载”实验,参与者报告在多个方面获得了显著的积极影响,尤其是在认知清晰度和情绪管理上。

    打破认知惯性:实验强迫我们质疑那些“理所当然”的信念,揭示我们对某些工具或习惯的真实依赖程度。

    提升专注力:减少外部工具的干扰,能让我们将注意力重新聚焦于核心任务,从而提高深度工作的质量。

    降低决策疲劳:通过简化流程和减少不必要的选择,大脑的认知负荷得以减轻,焦虑感也随之下降。

    案例分析:卸载待办事项App一个月

    我们追踪了一位用户卸载所有To-do List App,并改用纸笔进行任务管理的30天实验。数据显示,他的焦虑水平在适应期后显著下降,且核心任务的完成质量得到提升。

    “失控感”焦虑水平变化 (1-10分)

    每日任务完成情况对比

  • UQ-AI 创新工坊

    UQ AI 创新工坊成果回顾

    UQ AI 创新工坊成果回顾

    连接学术卓越与真实世界,点燃AI创新之火

    🚀 工作坊速览

    📅

    日期

    2025年7月10日

    🕒

    时间

    4 小时 (13:30-17:30)

    👥 参与者构成

    🎯 核心目标

    🤝

    促进交流

    打破学术壁垒,深入了解Z世代的真实需求。

    激发创新

    围绕真实场景,构思具有前瞻性的AI解决方案。

    🧠

    锻炼能力

    提升问题洞察、跨界协作与快速原型能力。

    🏆

    产出成果

    产出5个逻辑清晰、内容充实的5分钟项目路演。

    📋 核心产出: 5分钟项目路演框架

    每个团队的最终成果都遵循一个结构化的5分钟路演格式,以确保呈现的全面性和可比性。

    1

    问题陈述 (1分钟)

    • 目标用户需求 (通过故事或数据呈现)
    • 现有解决方案的痛点
    2

    解决方案 (3分钟)

    • 原型展示 (视频、演示或草图)
    • 核心功能与创新点
    • 用户接受度分析
    3

    行动计划 (1分钟)

    • 三个月计划 (包括潜在收入来源)
    • 团队愿景与未来发展需求

    ⚙️ 核心设计理念

    本次工作坊融合了全球前沿的创新方法论,确保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成果最大化。

    设计冲刺

    聚焦核心,快速解决重大挑战。

    人本设计

    用户至上,从真实故事出发。

    敏捷迭代

    快速原型,用最低成本测试。

    精益创业

    验证学习,减少不确定性。

    协作原则

    独自思考,共同创作 动手思考优于空谈 从起点开始

    🛠️ 核心方法论: 问题定义

    我们如何从一个模糊的话题,走向一个精准的问题定义?关键在于使用“用户+需求+洞察”框架。

    💡 问题陈述示例

    一位正在独立完成一项长期学术项目的积极学生 (用户), 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即时的指导以维持动力并突破瓶颈 (需求), 因为他/她发现这个过程是孤独且漫长的,一个微小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答,就可能演变成导致拖延甚至放弃的巨大障碍 (洞察)

    ✅ 好问题陈述的关键要素

    • 具体性: 清晰地识别用户是谁。
    • 可操作性: 聚焦于可以被解决的需求。
    • 洞察力: 揭示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。
    • 简洁性: 用一句话传达核心思想。

    ➕ 更多问题陈述示例

    • 例1 (社交): 一位新到大学的国际学生 (用户) 需要找到社交活动并结交兴趣相投的朋友 (需求),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使他接触生人时感到胆怯,导致孤独和思乡 (洞察)。
    • 例2 (技能): 一位准备申请大学的高中生 (用户) 需要个性化指导来发展其理想职业道路所需的技能 (需求),因为标准课程与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,导致对未来工作前景的焦虑 (洞察)。

    ⚠️ 需要避免的常见陷阱

    • 在定义问题前就急于寻找解决方案。
    • 对用户的描述过于模糊。
    • 忽略了让需求变得重要的“为什么”(洞察)。

    🗺️ 创新之旅全流程

    第一阶段: 深度洞察 (90分钟)

    目标:从真实故事中定义核心问题

    • 破冰与访谈 (55分钟): UQ学生通过“共情访谈”,深入挖掘高中生的真实痛点。
    • 聚类与定义 (35分钟): 将海量便利贴信息归纳,使用“用户+需求+洞察”框架精准定义问题。

    ☕ 茶歇与交流 (20分钟)

    第二阶段: 构想方案 (60分钟)

    目标:将想法转化为看得见的原型

    • 脑暴与筛选 (25分钟): 通过“疯狂8分钟”等方法进行脑暴,并投票选出最佳方案。
    • 原型与设计 (35分钟): 明确核心功能,动手制作故事板、App草图等低保真原型。

    第三阶段: 路演升华 (70分钟)

    目标:清晰有力地呈现创新成果

    • 构建故事线 (15分钟): 将所有产出串联成一个完整的5分钟路演。
    • 最终路演 (30分钟): 5个团队依次上台,展示他们的AI解决方案。
    • 总结与展望 (25分钟): 颁发趣味奖项,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。

    💡 五大创新起点

    各小组从以下五个真实世界挑战中选择一个,开启了他们的创新之旅。

    AI跨文化社交伙伴

    帮助学生克服社交障碍,更好地融入新文化环境。

    AI智能项目导师

    为学生在独立研究和竞赛中提供24/7的全天候学术支持。

    AI“未来技能”规划师

    弥合在校课程与未来职业所需技能之间的差距,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。

    AI心理健康伴侣

    提供一个私密、安全的渠道,帮助学生管理学业和生活压力。

    AI可持续生活助理

    关联SDGs目标,通过游戏化方式,帮助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日常行动。

    🏆 五大创新成果展示

    1. 龙之队 (Dragonite)

    “未来技能”AI学习规划师

    痛点: 高中生在升学前缺乏高效渠道学习沟通、编程等关键软技能,对适应大学生活感到焦虑。

    2. AndYuki

    “未来技能”AI学习规划师 (社团视角)

    痛点: 学生因知识壁垒难入社团,社团也难招新。方案反向赋能社团,帮助其更好触达学生,让技能获取更轻松。

    3. IB

    “未来技能”AI学习规划师 (精英视角)

    痛点: 在激烈竞争中,学生难以脱颖而出,而传统课外课程充满冗余信息,无法满足高效、个性化的学习需求。

    4. RAWR

    智能项目与竞赛导师

    痛点: 在国内一线城市,大量高中生因缺乏技术指导、数据库等资源,难以完成毕业所必需的个人项目。

    5. Tina的孩子们 (Tina’s Children)

   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伙伴

    痛点: 学生因父母期望而倍感压力时,需要个性化解决方案,因为他们的同龄朋友往往无法深刻理解这种代际冲突。

    ✨ AI 驱动的路演生成器

    将您的创意转化为一份专业的5分钟路演讲稿。输入您的想法,让AI为您构建故事。

    ✨ 路演成功要素

    清晰的问题定义

    使用“用户+需求+洞察”框架清晰地阐述问题。

    动人的故事

    用真实的用户故事来说明问题和解决方案。

    可视化的演示

    “展示”而非“讲述”,用原型来生动演示方案。

    方案可行性

    提出具有清晰里程碑的、现实可行的执行计划。

    流畅的团队协作

    确保演讲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和统一的信息传递。